□章松佳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近日在湖北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大会将落实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审议全球湿地发展战略等重大履约事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关系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未来,凝聚更多力量守护湿地,对增进民生福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涵养自然之美,绘就锦绣山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几千年前《诗经》的经典诗句,充满着湿地的身影。翻开中国的“山水图”,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气候、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万公顷湿地和多元的湿地类型。《湿地公约》认证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13个城市入选,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今,长江沿线,“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渤海之滨,在辽宁盘锦湿地可观测到的黑嘴鸥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上万只;高原湖泊滇池畔,红嘴鸥已连续30余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飞往昆明越冬……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壮美画卷已经向我们徐徐打开。润泽和谐之美,守护美好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守护人与湿地和谐共存,离不开顶层设计。湿地保护被纳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文件出台,国家和省级层面累计建立97项湿地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保护湿地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人与湿地和谐共存,绘就了美好未来的蓝图。和合共生之美,贡献中国智慧。“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我们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我们要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共筑生态文明之基,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30年来,中国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大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力度,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需求,有力地支撑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共享经验、共谋合作、共促和谐,凝聚出了更多的力量,为守护全球湿地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