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

专访那一年,我们宅家观鸟,度过了武汉最难

发布时间:2024/12/10 12:15:59   
年初,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1月23日,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自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随着武汉按下“暂停键”,武汉市观鸟协会也暂停了持续43个月的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公益项目,会员们遵照国家有关法令,自觉在家隔离。当时人们对病毒所知甚少,真真假假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随着疫情的蔓延,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逐渐侵蚀着每一个人。短暂的彷徨之后,武汉市观鸟协会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宅家观鸟活动。参加活动的20多名会员们在“封城”期间,通过家中的窗口,观测并记录武汉18个小区及周边的野生鸟类,也由此诞生了这本特殊的武汉宅家观鸟报告——《窗外的鸟》。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鸟类观察家们的特殊视角,重新认识那些“司空见惯”的城市鸟类,还能看到鸟类朋友们如何帮助窗内的人走出阴霾,度过人生艰难的时光。一名观察者写道,“看看窗外的鸟,等待春回大地,感觉好多了。”澎湃新闻-私家地理专访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聊聊“武汉宅家观鸟”背后的故事。红嘴蓝鹊姚波摄澎湃新闻:书的副标题很有意思,叫“武汉宅家观鸟报告”,为什么会想到开展这样的活动?颜军:契机其实很偶然。武汉市观鸟协会最早叫做“武汉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观鸟分会”,于年成立。年,社团发展近10年之际,我们发起了一项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的公益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在固定区域开展定期观测,把武汉的鸟类分布情况调查清楚。30多个资深会员负责承包了武汉的40个监测区,每个月进行一次观测,收集的数据集结成月报发布。从年到年1月,我们发布了四十多份月报,还出版了三本年报,但没想到正在编辑第四本年报的时候,疫情突然来了,大家出不了门,监测被迫中断。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比较紧张,毕竟作为普通人,谁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网上又充斥着鱼龙混杂的消息。在家无所事事,每天刷手机,人很容易产生焦虑。但幸好,鸟总是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透过窗户,我们还能看到小区里活蹦乱跳的鸟。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在家观鸟?看看我们的居住区及周边哪些鸟儿最活跃?同时也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转移一下大家的心情。倡议发出后,很快就得到20多名会员回应。在吃花粉的白头鹎杨利摄澎湃新闻:在家观鸟,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吗?颜军:我们给活动取了一个名字,叫“窗边观鸟”,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家里找一个可以看到鸟的窗口,做定点观测。因为之前我们做了三年的重点区域监测,有自己的记录软件、数据库和一套非常成熟的数据分析系统。所以大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分享每天观察到了什么。我家住在十四楼,小区绿化不错,视野也开阔。从这个高度俯视,你会发现与站在地面往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仰视的时候,树枝挡住了我们大部分的视线,而向下看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鸟在树冠里的活动。再加上因为疫情的关系,小区里没什么人,鸟的活动就更加活跃。我清楚地看到一只雄性珠颈斑鸠把尾羽打开,围着一只雌性打转,试图吸引配偶。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可以在窗口坐五六个小时。但其实在家透过窗户观测鸟类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操作起来也十分虐心。有些观测点离地面距离太远,发现目标和辨识鸟种的难度增大。还有些观测点受到窗户大小的限制,观察死角很多。红嘴蓝鹊姚波摄高楼上的丝光椋鸟杨志锋摄澎湃新闻:活动开展后,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颜军:“窗边观鸟”进行了一个月以后,我们根据一直以来的惯例,做了一份武汉市小区鸟类监测月报,总结在小区里看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按照我最初的设想,能看到30种鸟类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武汉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2月是雁鸭类水鸟集中越冬的时节,不会有太多稀有的过境鸟类。但没有想到,我们最后收到了50种鸟类的记录,甚至还有凤头鹰、领角鸮等等城市里难得一见的猛禽。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我们知道武汉有个湖泊,条河流,但通常我们说的是数字,没有直观的感受。直到看到大家发来的数据,才发现原来我们居住的周围有这么多水域,武汉真的是一个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凤头鹰何岭松摄灰头麦鸡颜军摄澎湃新闻:其他的鸟友有什么感受吗?观鸟对缓解疫情期间的焦虑有帮助吗?颜军:疫情刚开始时,的确没有太多人有心情谈鸟。有位会员在书里这样写道:“自从武汉封城以后,一度深陷焦虑担忧中,每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