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嘴鸥 >> 红嘴鸥的形状 >> 杜甫这首诗被称赞为ldquo古今七言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愁情,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愁情与秋景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后,悲秋情绪就一直引发了骚人墨客的强烈共鸣。杜甫便是其中的一位,甚至可以说,老杜将这悲秋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本诗是大历二年(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前四句写江边秋景。首联开篇,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首联十四字,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因此明代胡应鳞赞之为“海底珊瑚,瘦劲难名”而又“深沉难测”。开笔即让人产生了一种,万物皆因秋天的到来,张皇失措的错觉,因此就奠定了全篇悲壮雄浑的基调。
颔联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博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萧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非常壮阔、雄浑。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这里假如用“落叶”不用“落木”,那么意象就会显得十分狭窄。并且,“落叶”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的,更适合用来描写婉约精致的小场景和秋天淡淡的愁思。不适宜表现地坼山崩、江河滚滚的悲壮。
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在前两联极力描写“悲秋”的景象,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比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临高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此联是对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语言极为凝炼。“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则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极为沉重。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处,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使诗意更见深沉。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对此联有精辟的赏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而这八层意思,又无不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长年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齿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尾联作者感慨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与之前不同,尾联转入了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首两联的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一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乘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