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嘴鸥 >> 红嘴鸥的形状 >> 云南游记二,探寻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咱们从小听着“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那么对于其他55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你会有好奇心么?
我每去一个地方,最感兴趣的就是探索当地习俗的起源,比如有哪些独一无二的文化?有哪些神话和英雄的故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对我来说相当于25个宝藏,所以今天第一站就去了昆明民族村,这里有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风俗、还有服饰和语言。
每一个民族的故事,文化,服饰和特色习俗在网上都能找到,但是现实中去看感受会不一样。
我基本上是先百度看一遍,然后一对一对照那些独特的建筑,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民族英雄故事等等,就会有一种史料照进现实的触动。
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有几个,第一个当然是建筑,吊脚楼是这边的特色,这边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都相似。
原因也好理解,这里的环境潮湿,加上蛇鼠虫蚁多,这种环境注定了最适宜居住的建筑都相似。
建筑内的格局也类似,客厅里都会有一个火塘,火塘一方面是食物和温暖的源头,另一方面在远古时代往往和祭祀、狂欢、巫术有关,所以不同民族火塘会有一些区别。
有的民族火塘是神圣的,会有一些禁忌,而且火塘周围座位也会有等级尊卑之分。比如摩梭族女性和男性坐的位置就不一样,祖母和女儿坐在主位,舅舅坐对面。
卧室里和汉族的区别,就是不需要床——毕竟已经在二楼了,就不需要像咱们一楼的一样,需要来个床铺增加个高度,睡觉更安全。
风格相似的建筑背后是对环境的迁就,建筑内的格局反应的就是家庭关系,老人,青壮年,孩子和客人的房间分布,代表着不同民族对家庭关系的不同理解,对于主客关系的不同理解。
除了建筑,一路看的最多的就是宗教,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信仰原始自然神教,也就是万物有灵的支持者。
万物有灵的自然神教,是宗教的最早期形态。
所有人类祖先都是从万物有灵信仰开始的,如果一个部落没有在文明上往前走两步,那么宗教形式也不会有太大进步。
这个和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形式有关,一旦城邦和帝国出现,宗教就会变成政治的延续,甚至会和政治进行博弈,于是某一个神的信仰可能会越来越多,人一多就不好忽悠,对于宗教背后的体系完整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于是一些门槛,等级,规章制度就会慢慢出现,原始自然神教就会升级成制度型宗教。
就像人一多,需要制度来管理一样,一旦信仰的人群变多,变复杂,对宗教要求也会高,宗教自然也会进化成制度型宗教。
在民族村里逛一遍,几万人以内的小民族都是万物有灵论的原始自然神崇拜者,有的自然神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或者神话动物,有些神来自祖先。
而一些大的民族,比如瑶族,信仰的则是道教,苗族则是蚩尤。
每一个民族和宗教我都逛了一遍,那些原始自然神崇拜的元素全世界各地都一样,主要分太阳和月亮这种自然神,生殖崇拜类的神,还有祖先。
秦汉,元末明初,明清时期的几次大移民,把道教带进了百越地区,也有小乘佛教从东南亚北上进入这边,成为了少数民族的两大制度型宗教。
聊完建筑和宗教,再有就是传说故事,比如段赤城斩蟒引泉救百姓,彝族也有类似的故事,这是不是和这边山林里,蛇的威胁比较大的缘故呢?
还有就是德昂族的吉祥图案龙阳塔,里面太阳爸爸和青龙妈妈的故事,太阳神遇见7个龙女洗澡,和大龙女恋爱,生了三儿三女,这三儿三女一对一结婚,繁衍了德昂族。
当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为什么又是7个龙女?七仙女的故事是人类第一个故事,在非洲可以看到7颗星星,走出非洲后,祖先们看天空只能看到6颗,于是7个姐妹少一个的故事在各个地方出现。
也许这也是其中一个源头?
逛完了民族村,走了多步,因为疫情很多门都没开,只能哪里进去哪里出来,所以走了好多冤枉路。
不过疫情后第一批来也有个好处,那就是没什么人,整个民族村好像只服务于几个有限的VIP游客,包括我。
逛完民族村去喂了喂了海鸥,它和青岛的海鸥,洱海的海鸥一样,都是红嘴鸥,不过这边比大理的海鸥凶一点,但是不如青岛的凶。
接下来就去了昆明南站,在到站前15分钟,买了去西双版纳的票。
因为在民族村里拜了两三个小乘佛教的寺庙,感觉像是去了柬埔寨,所以想去西双版纳探索小乘佛教在这边的更多细节和故事。
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