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录音绝大多数来自今年2月初至5月初三个多月在昆明的实地录音,那正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从全面爆发到逐渐被控制,慢慢恢复生产生活的三个月。这些随机收录的声音片段反映出整座城市从沉寂到恢复生机,个人生活也从公共空间退回私人空间再返回公共空间的过程。私人空间里的生活也实质性的影响到公共空间的开放度,反之亦然,公共生活的关闭让私人生活变得局促和无聊。摇摆在两者之间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大家不得不克服的更为漫长的“新常态”。
立春(2月4日)第二天,我所在的小区发放出入证开始,昆明所有小区都采取了封闭式管理,人们被迫居家隔离或尽可能少出门。离我家半径不到三公里范围内就有三个小区陆续发现疫情,最近的只有不到一公里距离。许多社区街道被共享单车架起的路障阻断,人们在压抑的气氛中度过了元宵节。而街边几乎所有商铺都没能如期开门营业,卷帘门上手写的“春节放假通知”直到3月,仍然像封条一样张贴在那里,只是在高原强烈的光照下,它们越发脆弱、飘摇。3月,生活开始有恢复活力的迹象,友人们开始组织郊游活动,部分山野也开放了。超市里也能买到洗手液、消毒液等物品。到了月底,很多餐馆都已经开始营业。这个月,学生们也适应了在家上网课的生活。4月,生产生活开始全面复苏,许多老旧小区和街道开始了翻新工程。4月4日,全国哀悼日,为纪念在疫情期间失去的同胞。5月,我们进入到夏天,各地学校也都全面复课。街头部分空地恢复了零星的广场舞活动。
这个录音作品最终收录了24条实地录音片段,每段60秒,每个声音间隔3秒。这是一种平等的排列,它们像货架上的洗手液一样整齐摆放。在这些声音片段中,居家隔离时期的私人生活、媒体讯息、慢慢恢复生机的城市生活交错混合在一起。当我回头听这些声音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总是往返于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之间,昆明也的确是一座挺文艺的城市,那些来自各个角落的音乐。
疫情严重时期居民区用共享单车阻隔街道
以下是与24条声音片段有关的录音笔记:1.这是年1月4日下午,人们在翠湖公园和红嘴鸥嬉戏逗乐,这也是这组声音里面唯一一段疫情进入公众视野之前的声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红嘴鸥每年都会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昆明过冬,年复一年给昆明人带来许多快乐。但今年因为疫情,红嘴鸥很快变得十分寂寞和困惑,城市里的喧嚣人群都没了,它们只能整整齐齐停留在护栏上,等待专门的工作人员投食。那时翠湖的游客仍在尽情享受唱歌跳舞弹奏乐曲,浑然不知自己即将被卷入一场全球灾难。2.封闭在家,不时听见楼下有卖官渡粑粑的叫卖声,那是一种非常昆明当地的芝麻花生馅儿的面饼。3.居民区里,一个卖麻糖的男人骑着老式自行车,一边慢悠悠地在居民区里转悠,一边用清脆的铁器敲打着叮叮当当的有节奏的声音。这显然是上个世纪的零食售卖方式,那时没有所谓的超市,一些卖自制食品的小贩常在居民楼下吆喝,歇停一阵,继续转悠。人们听到不同的叫卖声便带上一个碗下楼去,麻糖、凉粉、腌菜……滇池边4观音山下,一个老人在农家院落里练习还不太熟练的电子乐器,曲目是《红楼梦》里的《葬花吟》,一首哀伤而凄美的曲目。5.2月8日元宵夜,街上几乎没人,许多道路和市场都关闭了。人们在各自的窗台、阳台上燃放烟花,希望疫情会尽快过去。6.4月8日的电视节目:昨晚出现了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7.在家洗手,标准时长:哼两遍生日快乐歌。8.剪指甲。9.4月3日电视节目:全球新冠肺炎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即将为疫情中失去的同胞和烈士举行全国哀悼。10.全国哀悼日,4月4日早上10点,碧鸡广场,街上的汽车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人们驻足、静默。这个场景让人回想起年的汶川地震。11.公交车上,一个未佩戴口罩的老人被司机警告必须佩戴口罩,否则立即下车,老人十分尴尬,摸出一张邹巴巴的餐巾纸捂嘴,一旁的女乘客掏出一枚新口罩递给老人戴上,但老人还是在下一站匆匆下车。篆新农贸市场
12.篆新市场入口,广播提示民众进入市场必须佩戴口罩,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