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天空湛蓝。在日光明亮的春城,如约而至的红嘴鸥温暖了滇池岸上的晴空。“这些红嘴鸥每年都要在这越冬,从我儿时记起,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一个老昆明人如是说。从年,第一批大约只有几百只的红嘴鸥在这座城市落脚,从此便爱上了它的温暖与富饶。每一年,来此越冬的白色精灵越来越多,滇池湿地丰富的食物,以及远离天敌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停留于此,徘徊数月,直到春后的雨季时节,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片热土。鸟类学家曾为三十多只红嘴鸥装上了微型卫星跟踪器,用三万多条数据揭开了它们的迁徙之路。它们有的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来自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来自蒙古国的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流域,还有的来自祖国新疆的博斯腾湖流域。然而无论来自哪里,这都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长途跋涉,历经险阻,风雨无悔。而当红嘴鸥爱上这座城市的时候,这座城市的人们也给予了它最大程度的包容与关怀。成千上万的喂鸥人站在滇池边上,把手里的面包屑抛向空中,机灵的红嘴鸥们盘旋而至,在振翅的欢腾声中把面包屑一一衔去,构成一幅温馨又快乐的美好画面。一代又一代,彼此的陪伴成为人们与红嘴鸥的深深默契。这里的大人们会告诉孩子,红嘴鸥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也是我们永远的朋友。而红嘴鸥则会感激这份礼遇,年年岁岁带来它们的后代,也带来更多的同伴……这么多年的相守相伴,从未辜负,从未失约。在滇池边上吹风看鸥,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丝的遗憾。听人说,很早以前的滇池,水清澈到可以淘米洗菜,一望无际的湖面波光粼粼,美得让人心醉。而九十年代的工业开发与填湖行动,让滇池水的自净能力变得越来越糟糕,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蓝藻疯长,水葫芦成片,鱼虾死亡……在污染最严重的那几年,湖水绿如油漆,五百里的湖光山色变成让人揪心的一湾死水。痛定思痛以后,我们每年都花费数亿资金投入到滇池水质的治理当中,打捞垃圾杂物,清理蓝藻和淤泥,退田还湖,保护湿地。历经二十年,终于才让水质不那么恶臭熏人。这些年,红嘴鸥也是整个变迁的见证者之一,当这颗蒙尘的高原明珠一点一点再次被我们擦亮,我们醒悟——更美的环境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活得更加自由自在。有一种希望,是我们能回到最初的原点,把最好的一切都保存到现在。有一种希望,是我们能记住曾经的教训,别让来之不易的一切又溜走。有一种希望,是我们与这片土地相随相依,同万千生灵和谐共处。作为一个云南人,也作为一个茶人,我们对这片家园的眷恋很难用平静的语气把它轻声讲出。爱是深埋在灵魂的一种感动,犹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带着满满的情怀做了一款关于昆明,也关于滇池的纪念性收藏产品——“五百里”佳茗一出,浓缩着我们关于故乡的记忆。一生一熟,是我们一生一世对这片土地的依存与眷恋。这些年,遇过他乡的山,看过他乡的云,喝过他乡的水,做过他乡的梦。可梦醒时分,故乡仍是自己心中永远不可抹去的温暖存在,就像红嘴鸥飞了千万里,在来年天寒欲雪之时,仍有一个春城一个滇池在默默地召唤着它回来。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216.html